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農村文化行動研究(一)
Reflective Practices in Rural Development (I)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 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 
授課教師
闕河嘉 
課號
BICD6004 
課程識別碼
610 610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2,3,4,5,6,7(9:10~15:10) 
上課地點
生傳418室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生產主義下的農業,使農業生產體系各個環節彼此為政,除切斷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係,更造成人與自然環境、都市與農村的分離。至此,人們對於農村與農業愈發陌生且不理解,或產生扭曲的關心視角。因此,本課程以如何弭平斷裂的城鄉連結、重新橋接社會網絡,為課程發展的宗旨。
此課程宗旨不僅結合聯合國SDGs未來發展指標之一,「永續城鄉」(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),亦是政府近年來不斷努力的方向,如「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」、「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」、「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」的重點。
本課程預計透過與宜蘭的青農聯誼會合作,讓臺大學生走近農村體認農村發展。本課程期望能藉陪伴學習、合作創新計畫的方式,讓臺大端的學生走入農村,向宜蘭在地的青年農夫學習,共同深耕臺灣當代農村文化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將鼓勵透過觀察、實驗、行動等各種方式,讓參與學生能夠累積不同經驗,啟發未來豐富的可能性。在本課程中,過往僵硬的教學慣性將被打破,除了理論文本的知識建構外,更重要的是在真實場域的實踐。透過接近農村青年,發掘農村議題,然後經由問題討論去反思:如何拉近疏離的城鄉關係?如何將所見所學活用於現實生活?又青年在此中能帶來什麼力量?

整體而言,本課程將帶領學生踏入場域,進行觀察、討論、探索和提案,讓參與者深入了解農村,並透過共學、共伴,重新反思城鄉關係。最後,藉由創新計畫的發想,能夠將問題轉換為行動,踏出改變的第一步。
 
課程要求
109-2 「農村文化行動研究(一)」將以設計思考為行動研究的教學法,在闕河嘉授課老師力邀黃彥禎業師(學姐)共授,以設計思考為方法實踐農村文化行動研究。

黃彥禎業師是設計思考的業師,產品經理,專責設計物聯網的App,有豐富的設計思考帶領經歷。負責案例包括:分眾傳媒<停停圈App>車位共享產品經理。產品受邀為2018微軟亞太技術年會AI技術應用合作單位。KooData數位廣告優化師,操作Google, Facebook, Instagram廣告。經手客戶 Lenovo, 文華東方酒店, 添好運, 肌膚之鑰,星球爆米花…等。

本學期規劃了兩個行動研究小組,每一組5名學生,參與兩位位於宜蘭的優秀青農的生活:A)李明珠農友(采福好田)、B)林涵榆農友(松杉靈芝有機農場)

授課時間包括農村行動日期(主要)與設計思考小組討論

一) 農村行動日期(整日,9:00am─5:00 pm前結束 )
A) 采福好田組:3/19、4/9、4/30、5/14、5/28、6/4
B) 松杉靈芝組:3/19、3/26、4/9、5/14、5/28、6/4

二)設計思考課程討論:於生傳418室,3/12以及預計另外2次(時間待定),早上10:00─12:00。

(三)期末報告,地點時間待定(預計為6月6日)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 Flowers, R. and Swan, E. (2012) Introduction: Why food? Why pedagogy? Why adult education?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, 52(3), 419–33.
 Ilbery, B., & Bowler, I. (1998).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vism to postproductivism. In B. Ilbery (Ed.), The Geography of Rural Change (pp. 57-83). Harlow: Addison Wesley Longman.
 Cloke, P., Marsden, T., & Mooney, P. (Eds.). (2006). Handbook of rural studies. Sage.
 Pretty, J. (2002). Agri-Culture: Reconnecting People, Land and Nature. Earthscan, London, Sterling, VA.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6  課程介紹、加選、分組 
第2週
3/05  (無) 
第3週
3/12  設計思考理論 
第4週
3/19  A) 采福好田組9:00-17:00(宜蘭壯圍)
B) 松杉靈芝組9:00-17:00(宜蘭礁溪) 
第5週
3/26  B) 松杉靈芝組9:00-17:00(宜蘭礁溪) 
第7週
4/09  A) 采福好田組9:00-17:00(宜蘭壯圍)
B) 松杉靈芝組9:00-17:00(宜蘭礁溪) 
第10週
4/30  A) 采福好田組9:00-17:00(宜蘭壯圍) 
第12週
5/14  A) 采福好田組9:00-17:00(宜蘭壯圍)
B) 松杉靈芝組9:00-17:00(宜蘭礁溪) 
第14週
5/28  A) 采福好田組9:00-17:00(宜蘭壯圍)
B) 松杉靈芝組9:00-17:00(宜蘭礁溪) 
第15週
6/04  A) 采福好田組9:00-17:00(宜蘭壯圍)
B) 松杉靈芝組9:00-17:00(宜蘭礁溪)